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
2019年12月7日,第七届“艺术长沙”开幕式在湖南省博物馆成功举办。参展的艺术家有:罗中立、李津、段建伟、刘庆和、武艺、杨茂源、何岸、王迈、傅瑶、梁远苇。
展览时间:2019.12.7—2020.2.7
展览地址:湖南省博物馆展区
归去来——罗中立
罗中立,1947年出生,重庆璧山人。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重庆美术馆馆长。现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
1980年完成的油画《父亲》,以其超写实的细节在巨大的尺幅中承担了一种概括性,将主题脱离了当时的伤痕美术,而更接近之后出现的寻根文学。在那样一个动荡时代结束后,在乡土生活中寻找文化的生命力和精神脉络,有着强大的社会动力和激情。寻根文学借助刚刚打开的文化窗口,启动了多样的手法,寻找对社会生活深层的文化理解,为后来的文化热积累了能量。
罗中立经历的形式语言的变化,似乎都是为所学知识与他的乡村形象之间,建立一种与他的经验感受相应的联系。而其后,他为之建立的所有形象又都称为他自我调整的动机。在这个展览中,他说他最近在“炒冷饭”。所谓炒冷饭,就是用更贴近自己经验的方法重画先前画过的那些形象。这种调整似乎是个巨大的课题,一直铺陈在他的整个绘画经历中,为他的绘画撑开了另一维度,可以保存经验的活性和不可完成性。
日夕里亚——杨茂源
杨茂源,1966生于大连市,1989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
文化交汇处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意味着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穿插,由此形成的概念系统就一定不同于任何一个稳定的系统。杨茂源本人的工作方法也带有这种流动性,他热衷于田野式的工作,但他的方法不是考察,而是将身体浸入其中,让自身变成对象,用尚未结构化的原初经验为物件重新赋予形象。
杨茂源以一件件所见之物为对象,通过拼合、重新连接起他的感受与历史信息的联系,让这些物件化作“文物”,携带出一个文明中叠加组合又年深日久的多重经验。在他制作的图案和雕塑中总会带有一种真假难辨的考古气息,在这里,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从现代的时间结构中被拆散,重新建立秩序。但新的分类和秩序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把它们从传统位置上拉出来,重新安排它们的审美位置和经验途径。
中原——段建伟
段建伟,1961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1981年12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从段建伟的画面上,一眼可以识别出是中原大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其绘画形象是如此日常,但无论是劳动的场景、休息的片段,都并不将我们引向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的气息或社会物质性想象。他所描绘的对象们正处在激荡的历史变迁之中,时间性是标识生活最为突出的指标,可是这些绘画却有另一种共同的气氛:时间是凝固的。这意味着他的绘画意不在讲述一种想吐故事,中原乡土形象的意义被引向了更远的位置。世俗场景中的世俗性和时间感被他逐渐挤出了画面,又刻意保留着“中原”地域的形象,以及它给予我们的历史想象。
在这个用绘画开辟的空间中,中原,作为他的经验集结之地,得以被一种内在的目光重新整合,在画面上造成了一种“经验变先验”的积淀感,时间错位感就此被冲淡,而被强化为历史感。
《滑行》
《北泉寺义三》
《北泉寺二》
《搬椅子》
(艺术家段建伟与策展人舒可文)
(段建伟“中原”个展现场)
一物——梁远苇
梁远苇,出生于1977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于北京工作和生活。
梁远苇的作品有一种少见的严谨,她的作品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她在绘画方法论上的实验方向。
在她的实验中,古代艺术可以作为方法的立足之地,从中国宋画到其中的山水观,从壁画到古代建筑的关系,凝结着程式或符号形式,很容易被视为观看的和美学的世界,但在梁远苇观摩研读中,她发掘出来的是更为复杂的经验信息,是她为自己引入的一种经验框架。在这样一种艺术世界里,没有进化论,也不能等待一个稳定的答案,却能在具体实践中提供表达经验的语法。不论是她借助的花布,还是春天生长的一枝花,在她对细节的处理中,却带着经她整合了的笔法和色彩,于是造型有了更坚定的文化指向,通过这样一种连续行动的方向,结构出一条细密的认知之链,以此透露历史信息和我们的情感形式。
一万光年——何岸
何岸,1970年生于武汉,肄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何岸的作品大量使用现代生活里的标配材料,钢铁、水泥、霓虹灯等等。使用这些材料,是给他自己设置了一个任务:作品的意图与这些材料所暗示的现代理性方向相悖。他是在现代形式中去冲开现代价值系统的教条,建立与自然情感相应的抒情形式,以及与历史情感的交谈。无论你怎样去解读和体会,进入他的作品都会被带到一种现实与想象、确定于偶然、可能与无效的模糊地带。它以置身其中的形式带动观众面对着我们百年现代进程中的知识处境,以及其中的重重辩证关系。
何岸的很多作品都有一个诗句般的标题。诗句的作用绝非仅仅作为语言来理解,而是一种浓缩作品高密度而实施的话语制作。《玉枝》是展览中一件大型装置的名字,也是何岸母亲的名字。这件作品由流水、声音、光,钢铁的支柱等多重元素构成了对复杂维度的感受,最后,何岸的母亲,以一种非表象的形式出现在这个空间的尽头,以其无限性来加强作品的话语密度。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