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2666
首页>资讯列表>资讯详情

技术赋能与艺术创新:5G时代动画影响的未来发展趋势——叶佑天评“高校美展”

4年前
14497

随着2019年6月6日国家发放5G牌照,9月1日商用5G网以来,中国正式开始进入了5G时代。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最近发布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预测5G将引发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整个数字文化产业也会因此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十分现实的情况: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技术必将导致艺术出现新的传播形式与路径。5G的颠覆性影响主要是指数字文化产业跟各行各业结合,使得产业本身产生非常多新的业态、新的应用和不同的应用场景,迎合高速率、低延迟、大连接的特点,5G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跨场景的用户体验,也会让关乎互连成为现实。显然,动画影像艺术及传统美术设计都无法置身时代之外。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一聊5G对艺术行业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新科技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市场经济必然在创新,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加速度,社会效率越来越高,而对于高科技带来的冲击和变化,我们作为艺术创作者、观赏者、经营者以及交易者要如何适应,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今,科技的力量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艺术生态,影响着行业发展。尤其自去年5G牌照发放以来,所有的信息互通将带来不容忽视的一些连锁反应。在这短短的两年不到的时间里,5G已经给艺术行业带来从创作方式到体验方式,创作媒介到展示媒介等多个方面的一些改变。具体表现有,5G推动了VR、AR、MR以及X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4G时代受限于宽带和延时的虚拟现实技术,将在5G时代获得新动力,基于4K或者8K的三维实时摄影的拍摄、生成、处理以及传输,使高精度沉浸式体验成为可能,这种激发大量沉浸式的艺术作品,创作工具以及展示平台的产生,相信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艺术平台,将会打破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传统艺术中心,而成为更具普适价值的新型艺术空间。今天我们的美术作品传播与推广平台,正是基于享受这种突破和尝试,这是功不可没的一件大事。

其二,5G已经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不是互联网。物联网使万物互联的幻想成为现实,一方面我们不再局限于通过手机、iPad等多种终端来实现互联,而是通过身边任何有网的物体或者平面来实现有网,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另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将获得与世界万物进行交互的可能,人、物与自然将形成新的关系和新的互融。技术将逐渐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成为创作的第二位核心动力,这些变化将极大拓展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创作空间以及创作媒介。显然,5G已大力促进了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与发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门槛将大大降低。或许艺术家有一天可以像使用PS技术一样进行深度学习和图片生成,并有可能参与算法的设计,参与到人工智能在创造性应用方面的探索。这些说明5G已经影响到我们艺术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传播方式上。

第三点我想谈一谈5G的背景下,艺术行业中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在哪些方面。5G时代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艺术的新常态,这是无法阻挡的趋势。目前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已经和艺术产生了联系,这是不容回避的。其实近两年我们在很多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展览中不难发现,这种艺术与科技的探索形式已经赢得了关注,影像大数据与艺术结合越来越紧密。在艺术研究方面,应用大数据来进行图像、文本数据的基础性工作,对专家学者进行梳理、归类、分析以及研究有很大帮助。目前国内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方面的建设。在区块链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国内在逐渐形成更强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但是对于全球艺术品收藏家来说,艺术品真伪的鉴定、估价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收款机制还不透明,交易路径也比较繁杂,整个交易过程仍具备风险,所以当区块链技术趋于成熟,并与艺术品交易市场相结合,不仅能解决艺术品市场的弊端,也会开创艺术品交易的新时代。其实新技术在艺术市场中业务还比较初级,主要还是在一些产业的经济艺术信息的储存上,艺术品的竞争备案等方面。区块链技术在整个艺术行业的应用还十分的初级,要想取代传统的方式还有待时日。因为艺术品非标准化的特点和物联网高科技这种标准化大规模的特点不太一样,将它的组合在一起还需要时间。这也是我们这个平台未来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角度。

第四点是艺术展示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在美术机构、博物馆的展成和推广方面,对于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案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2015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过一个新的展览,叫“今日未来馆——开馆展”,是国内率先打破传统展示方式的战略决议。在2017年北京推出了沉浸式艺术体验——花舞森林与白日梦,其带来的超高流量及商业模式,不仅为画廊带来了新的方向,也为科技在艺术范畴带来更多可能。此后沉浸式、互动式的艺术体验站应运而生,很多展览赢得了观众推崇。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是由于信息的密集与泛滥,导致人们对观展有了新的需求,而这种参与式的体验方式跟人们以往单一的观展体验是不一样的,它能让观众理解艺术作品,反思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甚至是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这种展览形式对于普及艺术、参与艺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相比手段单一的传统展览方式,沉浸式体验方式更加多元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跨越时空,甚至置身于艺术世界之中,身临其境感受艺术的魅力,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三维建模,让荧幕活起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立体地看到背后的故事。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并存作品之中的图像,与作品进行亲密接触,大大提升我们用户互动性与体验度。我们不难看出,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既能够促进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能够让艺术变得触手可及,让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插上科技的翅膀,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所以说利用物联网来重塑博物馆、展览馆以及我们的展示平台等等,不仅能改变艺术品的方式,还能激发未来博物馆和展示平台的全新商业模式。通过网络可以轻松准确地收集到目标人群的行为和兴趣数据,根据数据科学制定未来展览和文创开发等等,对文博结构的未来发展和定位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互动会吸引观众有兴趣参与到作品中间来,学习研究中来,甚至可能成为作者本人,设身处地去体验、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会产生更好的的效果。对普及来说,参与艺术就变得非常有意义,改变以前单线的模式。

最后第五点,5G时代艺术必然越来越科学化,科学也必然越来越艺术化。科技的不断变革,还有5G时代的到来,人的贡献将会在艺术中逐渐淡化,艺术家也会受到更大的挑战,对科技与艺术的情景,我们应该考虑到底如何来看待,在科技的不断升级下,技术和艺术是否还会有明显的分界线,这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东西。对此我个人认为艺术和技术的界限不会模糊,没有界限就不会存在跨界这个说法。这两个领域引起的价值观并不同,并且还产生了艺术、科技两个学科的交叉价值。无论在艺术教育和实践方面,还是在产业创新方面,这两种学科的交叉实践模式变成为一种常态,就如同“高校美术作品传播与推广平台建设”,是由美术工作者和计算机工作者互融的一种交流和创作方式。未来艺术创作的模式不仅是从艺术工作室到形式的转换,单一的科技创新也会改变艺术与科技的联合创新,这两种层面都能看到艺术设计模式是独到的,是未来人类创新和创意能力的新模式。所以我们不希望艺术与科技被放在艺术学科里被狭义地看待,还应该放在整个人类创新利益的模式中,它会成为当代艺术、当代文化以及科技企业的创新新动力,这也是我们今天谈论艺术与科技背后的远见。

对于技术与科技的前景,我们已经迈入5G时代,以后可能还会有6G推进8G,科技一定会持续进步,但是当科技越来越进步的时候,反而会越来越凸显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性。因为艺术与文化,无法取代或被削弱,他们完全是一个人,在生命跟时空中进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关系只会越来越依赖,相互补充,共同进步。科技的升级也必然会带来文化艺术的升级。另外我们还必须清楚以往艺术概念中,我们会把科学和艺术分开来做。当时的艺术概念是在艺术的领域来谈的,事实上今天的艺术与科技是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今天我们不能再狭义地来讨论,如何运用科技来做艺术作品,安静的创作,更重要的是探讨艺术学对于其他学科能够产生什么新的贡献。这个变化不仅是艺术史上的单线演化,它很有可能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以及科技史上一种交叉学科的实践方式。在5G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定更快,对经济的艺术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对于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未来科学和应用的分界线会模糊,但一定不会消失。艺术是艺术,科学也一定还是科学。5G以后还可能会有6G、7G等等,每一种科技背景的产生,必将为艺术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NEWS最新资讯
更多

暂无内容